第一百六十六期
神木市探索创新多元发展模式推动村企结对扩面提质
我市自2023年启动实施“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以来,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出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已促成88家企业与90个村结对,落地项目81个,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大柳塔镇、孙家岔镇全域建成村企结对示范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123456”工作法,构建系统推进机制。以“一号工程”高位推进“1”个行动,90个结对村企实现市级领导包抓全覆盖,成立工作专班全过程指导服务;聚焦优势互补、共建共赢“2”个关键,深入挖掘村企自身资源,找准共同利益联结点,构建村企互利产业体系;整合政策、土地、人才“3”大要素,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挖掘企业技术优势,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突出示范性、多样性、实效性、聚集性“4”个效益提升,确立30个产业方向明确、投资规模大、经营模式新的示范项目,形成了涵盖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等多元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发展格局更加多元;建立部门联动、分片推进、利益联结、奖惩激励和长效发展“5”项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引导村企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因地制宜划分“五个片区”分头推动,建立供求互补、产销衔接的长效发展机制;创新龙头带动、飞地抱团、劳务合作、产业链下沉、农旅融合、订单合作“6”种模式,打造示范引领,整合农村人力资源,通过飞地抱团解决区域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要素分离割裂问题,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厂房、院落承接企业下沉产业链,推进农耕文化园、农业示范园等农文旅融合,根据市场和企业订单需求针对性地发展种养殖业。
推动“四个转变”,促进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新型村企关系,变帮扶为合作,从以往单向输血转向互利共赢,推行发展共谋、资源共享、利益共赢、责任同担、风险同担、成果同享的“三共三同”原则,如西葫芦素村采取“村集体10%+村小组10%+企业41%+村民39%”的股份结构,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变短期为长期,破解以往帮扶短期化、碎片化问题,着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倪家沟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收益期15年,设施最终无偿移交村集体;变搞基础建设为培植产业,立足红枣加工、智慧养殖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持续造血功能的产业项目,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如市国资集团在乔家村建设红枣加工厂,发展产品深加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变尽心为尽力,引导企业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表层参与转向全方位、深层次的乡村振兴实践,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统筹推进,如龙华生态农业基地盘活石角塔村1000多亩撂荒土地,建成750亩高标准农田和49座温室蔬菜大棚,务工村民月收入达6400元,还学习到新型种植技术,村集体年收入超50万元,带动村内幸福院、村史馆等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多赢局面。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优化结对发展环境。纵向整合上级资金项目支持,横向统筹农业、林业、水利、文旅等部门资金资源,创新出台专门政策,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村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氛围;优化审批服务体系,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由工作专班在项目审批、经营机制等方面提供全过程指导服务;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开展“引智、育才”行动,邀请院校科研专家为村企结对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和专题讲座,鼓励企业派驻“村集体经济发展顾问”,培养本土人才;制定科学化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年度综合评价”和“红黄绿”牌督办制度,激励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村企结对工作;举办“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现场观摩会和表彰晚会,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树立和推广示范村、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先进典型,形成示范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