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安全生产 / 正文

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神木县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神政办发〔201535

 

 

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神木县2015年地质灾害

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机构,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职业技术学院:

《神木县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412

 

神木县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我县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依据《神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治理突发性和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变被动救灾为主动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党群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防治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坚持“以人为本”,对重点威胁区所在地的镇(办事处)、村庄、居民点及厂矿企业、学校、公路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防治。

2.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原则

对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并进行监测。对危险性大、威胁人口较少的地质灾害点应以避让为主;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且无法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则应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3.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原则

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所有的地质灾害近期内难以同时防治,因此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等级,防治工作应按轻重缓急来分期实施治理。

4.属地负责原则

镇政府(办事处)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在短期内没有治理安排的情况下应加强监测责任的落实,切实落实安全责任,确保未治理的地质灾害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原则

对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对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政府实施治理,实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开发项目,按“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6.群专结合原则

对当前不宜治理或暂时得不到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由专业技术员与群众共同建立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

7.防治措施最优化原则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在充分论证多种治理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合理的治理方案,选用使用资金最少,治理效果最佳的方案。

(三)防治目标

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全面做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减少灾害的发生,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神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良好的地质环境。

二、主要类型、防治重点地段及防范期

(一)全县地质灾害现状

神木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同时又处于神府东胜煤田的腹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根据最新调查资料: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24处,除锦界、大保当、尔林兔三镇地质灾害不发育外,其他18个镇(办)均有地质灾害点。按灾害类型划分,崩塌166处、滑坡30处、地面塌陷28处;按险情划分,中型的有12处,小型的有212处;共潜在威胁888户、3709人、2509间房、2982亩耕地、54.36km公路。根据神政办发〔201526号文件,明确了我县22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及相关责任单位,其中110处威胁村民的隐患点,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监测;103处威胁公路隐患点,由神木县交通局负责监测;10处煤矿地面塌陷导致威胁耕地的隐患点,由矿山企业负责监测;1处威胁灌溉渠隐患点,由神木县水务局负责监测。

(二)重点防治地段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点分布现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结果,确定我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段共11处。

1.大柳塔区

该区位于神木县大柳塔镇,面积323.8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24%,地貌属土石丘陵,人口密度小于40/km2,主要为地面塌陷灾害。塌陷主要分布于石圪台矿、瓷窑湾矿、前石畔矿及大柳塔矿。塌陷的表现形式在大型矿区呈矩形,以大面积整体沉降为主,其裂缝一般宽1-50cm不等,多以平行状排列,而小型地面塌陷则以漏斗形、串珠状出现,裂缝呈阶梯状,有主有次,呈环形分布。区内现共有灾害隐患点7处,虽数目较少,但面积达6.5km2,造成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致使道路中断、土地沙化、树木枯萎、人畜饮水困难、村庄搬迁等。

2.中鸡(活鸡兔区)

该区位于神木县中鸡镇北部,活鸡兔沟以南,面积86.67km2,占全县面积的1.14%,地貌属土石沙漠滩地区。主要为地面采空区塌陷,有少量岩质崩塌和泥石流沟谷发育,共有灾害点3处。分布于高家畔、李家畔、武成功、束鸡河一带,塌陷表现形式以大面积沉降为主,地面出现裂缝,呈阶梯状,平行排列。造成民房及庙宇裂开,地下水位下降,现区内村庄基本已整体搬迁。

3.店塔(杨城-杨伙盘区)

该区位于省道204301沿线,全区面积102.45km2,占全县面积的1.34%。共发育灾害点24处,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和崩塌。地面塌陷主要位于榆家梁煤矿及榆镇煤矿。崩塌在该区最为严重,以岩质崩塌为主,以原204省道杨城段与神木镇东山最为典型。

4.麻家塔区

主要分布于考考乌苏沟两侧,全区面积119.23km2,占全县面积的1.56%,属岩质丘陵地貌,河谷两侧基岩出露。主要发育岩质崩塌及少量地面塌陷。崩塌大多分布在道路两侧,坡体岩体破碎,易塌落,形成崩塌灾害。共发育地质灾害点6处。

5.神木镇(西沟区)

该区位于神木镇西沟办事处境内,分布于204省道两侧,面积约86.67km2,占全县面积的1.14%。该区属土石丘陵地貌,共发育地质灾害17处,以地面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新圪捞矿、大砭窑矿、凉水井矿及利民矿等,另外在204省道沿线发育岩质崩塌。

6.神木镇(永兴区)

该区位于神木镇永兴办事处内,面积33.98km2,占全县面积的0.45%,属土石丘陵地貌。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及岩质崩塌。塌陷主要分布于连庄、高庄、庙梁一带。塌陷以漏斗形串珠状出现,裂缝呈阶梯状,有主有次,呈环形分布。区内岩质崩塌均由修路开挖坡脚所致,加之砂岩体内部发育的节理裂隙及底部软弱易风化岩层的存在,在雨水的渗蚀、自重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下,极易产生崩塌现象,极易威胁其下道路、行人及车辆的安全。土质崩塌主要由于受自然及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在土坡下建窑或修建通村公路开挖坡脚所致。共发育地质灾害点30处。

7.沙峁镇区

主要分布在沙峁镇菜园沟一带,面积113.12km2,占全区面积的0.06%,属黄土丘陵地貌,区内沟壑纵横,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受自然及经济条件限制,当地居民大多居住土窑洞,或居于岩质山体下。在沙峁镇菜园沟一带,黄土斜坡高耸,坡度较大,在雨季,土体受雨水的长期侵蚀,极易产生塌窑及山体滑坡事件,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房屋倒塌。共发育地质灾害点10处。

8.太和寨办区

主要分布在太和寨办事处九五会及张家沟村一带,面积22.91km2,占全县面积的0.30%,属黄土丘陵地貌,区内沟壑纵横,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多发育黄土崩塌及黄土滑坡,主要为斩坡修窑形成。共发育地质灾害点12处。

9.马镇镇区

该区位于马镇镇政府及沿黄公路一带,属土石质丘陵地貌,全区面积约4.18km2,占全县面积的0.05%。马镇沿黄公路两岸,岩质崩塌频发,马镇村一带村民居住于狮子崖等山体之下,山体由三叠系砂岩互层构成,风化强烈,雨季常形成落石。共发育地质灾害点13处。

10.贺家川镇区

该区位于贺家川镇所在地及沿黄公路一带,属石质丘陵地貌,全区面积约17.40km2,占全县面积的0.23%。区内植被发育极差,基岩裸露,区内居民皆依山而居,坡体岩性为三叠系砂泥岩互层,风化强烈,坡体多块石,极易滚落。加之沿黄公路修建,爆破及削坡造成边坡陡立,易发生岩质崩塌。共发育地质灾害点20处。

11.万镇镇区

该区位于万镇镇一带,属石质丘陵地貌,全区面积约4.7km2,占全县面积的0.06%。区内植被发育极差,基岩裸露,区内居民皆依山而居,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居民居住密集,加之区内大面积出露晚三叠统极易风化的砂岩与泥页岩,从而使得该区成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地质灾害点16处。

(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该区位于神木县中北部,面积2461.65 km2,占全县面积的32.24%。主要包括孙家岔镇、锦界镇、高家堡镇、解家堡办、乔岔滩办及栏杆堡镇大部分地区,约一半面积位于沙漠滩地至黄土丘陵的过渡地带,主要为黄土丘陵地貌,局部为沙漠滩地地貌及土石丘陵地貌。南部地区在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条件方面较北部稍差,但总体较好,当地居民多居住于宽缓开阔地段,距不稳定岩土体较远,不易造成灾害损失。共发育地质灾害点66处。

(四)重点防范期

1.汛期。我县主汛期是789三个月份,是地质灾害防灾重点时期。

2.冻融期。234月份和11121月份,是地质灾害防灾重点时期。

3.矿山企业生产旺季。

三、工作安排

(一)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构

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设立应急指挥部,组建应急小分队。

1.应急指挥部

成立由分管县长为总指挥,矿管、国土、水务、住建、安监、交通、气象、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部,设立值班制度,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灾情上报和上级指示的传达及执行,督促指导县境内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遇有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由县主管领导总指挥,日常工作则由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

2.组建应急小分队

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建由相关专业部门和专业抢险队参加的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实施专业救助;危害较大的灾害点所在村镇,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建村民巡查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每年要进行演练,提高抢险救灾应变能力。应急小分队主要由地质环境监测站人员组成。

应急反应机构主要任务是主持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县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紧急救灾任务,并根据抢险救灾工作需要,有权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灾预案;负责筹措和管理救灾物资,按灾情的损失情况和需要发放救灾物资。汛期前,组织相关单位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集中进行险情巡查,汛期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并针对部分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按防灾预案中的紧急避让措施进行演练,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临灾不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由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与管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开展县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建立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体系。

1.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群测群防网络分为三级网络,即县、镇(办)、村。

1)在村级网中,完善监测点的建设,并落实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根据每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位置落实到相应的村内,同时根据各个点的实际情况、村民知识水平和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法、监测范围。

对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一般为定期目视检查和地面位移监测,汛期加强监测,加大监测频率,即一般采用设桩、设砂浆贴片等进行地面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并结合人工巡视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等各种微细变化,做好监测记录;泥石流主要为雨情和泥位监测,特别注意雨量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和沟内泥位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泥位时,要加强监测。

监测范围:通过调查,让监测人员充分了解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必须把该灾害点威胁对象和可能成灾的区域也纳入监测范围。

落实灾点监测人、村级监测责任人。监测人一般由受威胁的居民或有关单位主管人员担任。责任人为村长或组长,村长对全村地质灾害点负责。

2)在镇(办)级和县级网中落实镇(办)级和县级负责人。在镇(办)级网中落实镇(办)级责任人,其对该镇(办)地质灾害点负责;在县级网中落实县级责任人,即主管地质灾害的县长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

2.专业监测

建议组建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测队伍,采用经纬仪、GPS或深部变形仪等精密监测设备,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监测,提高监测精度和预报成功率。除监测现有的地质灾害点外,对工程建设和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新增重要灾点也进行专业监测,建立起以专业监测为主导,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监测网。主要对煤炭开采区,县城、镇(办)及人口密集区,公路及重要项目工程建设中引发的灾害点进行监测,力求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

3.群众监测

对于现有地质灾害点,每个灾害点由当地政府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逐级签订责任书,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把监测落实到镇(办)、村组或具体单位。向受威胁群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让受威胁的群众知道灾害发生时的信号、撤离路线和应急方案。每个灾害点监测要认真填好监测记录,坚持不定期巡查,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指导制定县域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方案,并负责信息反馈、监测资料的收集和汇总工作。

(三)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

重点抓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培训。一方面抓好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采用电视、广播、张贴宣传画、散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培训班,提高监测人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知识水平,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

四、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采取监测、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一)预防措施

1.加强政府地质环境管理职能

在县政府领导下,加强各级地质灾害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陕西省防御与减轻滑坡灾害管理办法》,制定本县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细则,加大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的力度,向广大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灾害防治经验,使他们深刻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提高对防范地质灾害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为避免由于场地不稳定或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审批办法》要求,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工程建设本身遭灾的可能性,提出防治对策。

(二)监测预报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根据气象、水文趋势预报和地质灾害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进行长期、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工作。

2.滑坡、崩塌的简易监测方法

滑坡、崩塌的监测是获取崩滑体变形信息、掌握崩、滑体演变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为崩塌、滑坡的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工程治理提供可靠资料依据。现介绍几种简易监测方法:大地形变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地质调查法。

(1)大地形变位移监测

该方法主要根据坡体的平面形态布置监测网点,监测网点分为控制点和监测点,控制点埋设于滑体之外,为相对不动点,监测点位于崩滑体内,一般布置上、中、下三条直线,主要是为控制崩滑体的范围,应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动态。

(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

该方法主要是监测崩滑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监测点应选择在裂缝两侧,一般两个一组,测量其距离,或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以观测裂缝张开、闭合和垂直变化。此外,还可在建筑物(房屋墙、挡土墙、浆砌片石沟两侧)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等观测裂缝的变化情况。

(三)搬迁及工程治理

我县地域广阔,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尤以崩塌和地面塌陷为主,灾点分布面广,且多集中在人类工程活动较为活跃的地段,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稳定性、危害性及危险性,结合我县的社会经济条件,按重轻急缓分期分批进行搬迁、工程治理。2015年共需工程治理费用约1060万元,其中搬迁治理费用约90万元,工程治理费用约970万元。

1.搬迁治理

对于灾害规模较小,威胁少数村民,治理费用多的灾害点实行搬迁避让措施,对活动迹象比较明显,具有一定危害性的灾害点处的村民实行近期搬迁处理,计划本年搬迁10个镇(办)30户,共需90万元。

2.工程治理

计划本年内工程治理19处,治理费用为970万元。各点治理费见下表:

序号号

镇(办)

工程治理项目

概预算(万元)

1

永兴办事处

前店村

40

2

小寨

30

3

神木镇

韩家窑洼村

30

4

沙湾边坡

120

5

七佛洞

30

6

太和寨

下贺家畔

60

7

解家沟

35

8

高家堡镇

中沙峁

20

9

李阳路

40

10

马镇镇

葛阳路

40

11

杨家崖

35

12

马阳路太子店

60

13

乔岔滩

陈家沟

40

14

万镇镇

麻院沟

60

15

贺川镇

梁石至崔家沟

45

16

温香公路起山段

160

17

孙家岔镇

沙沙庙

60

18

解家堡

中圪

30

19

栏杆堡镇

洪寺拐角

35

合计

970万元

3.监测预警经费

县财政需安排必要资金于地质灾害防治检查、指导、管理和监测预警工作。

4.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与科研项目所需经费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矿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我县的地质灾害有它自己的特点,需要从特点出发,与地质灾害科研部门紧密合作,进一步堪查,研究治理。主要是地面塌陷和岩质崩塌专题研究,所需经费经县政府研究后,由县财政酌情拨付。

5.突发性地质灾害储备金300万元。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要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方针政策,全面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实效。要把依法行政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办法》,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危及铁路、公路、水利、电力、输油(气)管道、矿山等安全的地质灾害点的防治资金,由其主管部门或危及的企业负责筹措;采取必要的鼓励性政策,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防汛抗旱、扶贫等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及保障机制。

(四)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特别要做好灾地质体的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五)完善管理手段,有效遏制地质灾害发生。不仅要推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还必须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要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要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行性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水平。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深入系统地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附件:神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