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2015年专题 / 石峁遗址 / 遗址保护 / 正文

石峁轰动了世界 保护也迫在眉睫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5-08-31 09:16

    实际上,石峁遗址在2013年先后被评定为201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12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才真正意义上使石峁遗址的“国保级”内涵得以确认。而这些沉睡地下的古迹,一经暴露在阳光中,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保护好石峁古城、最大限度地留存中华文明的足迹已经迫在眉睫。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一角。

石峁遗址外城墙一部分。

 再次来到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沿着新修建的观光栈道行走在古城东门的遗迹间,已分明领略到了这座始建于约4300年前的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的宏伟壮观。站在东门的制高点,遥望数公里外的“皇城台”,这座昔日象征最高权力的宫殿经过四千多年的洗礼,如今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和期待。

  有史学家推断,地处农牧交错带、拥有三重石头城墙和玉画双绝英姿、为中华文明早期形成史提供了新图标的石峁遗址,正是传说中黄帝部族的所在。

   新发现接二连三 

  2013年,石峁考古人员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南北两侧的城墙区域内,勘探发现了一座与古城同时期的祭坛遗址。据考古队员介绍,这座祭坛分为上中下3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圆丘形土筑遗迹和一小一大的两层方台形石构基址。在祭坛最底部的石构基址边长约90米,其整体高度超出现地表8米左右,规模很大。考古人员在其周边已发现分布有数座用于埋葬祭祀品的“活土坑”,面积3平方米至5平方米左右,最深一座距地表约3米。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或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祭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导者或祭祀集团属于“精英中的精英”,在古代社会结构和物质文明中具有精神或宗教的主导权。这恰恰印证了石峁遗址可能具有都城性的意义。

  2014年,石峁遗址内城韩家圪旦发掘出一处山峁,与“皇城台”隔沟相望。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批4000年前的房屋遗址和墓葬群。其中,4至10月,发掘清理的主要遗迹单位包括墓葬41座、房址42座、灰坑28座,出土陶、石、骨、玉等文物标本约300件。个别墓中出土玉鸟、鸵鸟蛋壳等珍稀文物。一个灰坑里还出土了十几片占卜用的动物肩胛骨,灼烧的痕迹明显。而就在此处,也是一处规模比较大的墓地,墓葬数量比较多,墓葬形制非常一致,一般的墓葬都有壁龛,有殉葬者,可能是石峁城里面一处非常重要的贵族墓地。

  而且,石峁考古队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古城遗迹。石峁考古队提供的已落实数据是:在周围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十多个小的古城遗址,其面积从几万平方米到十几万平方米都有。这就说明石峁并不是一座孤城。目前,对于此说法,考古队也在野外文物调查阶段。

  值得一提的发掘成果还有鳄鱼骨板。石峁考古队在后阳湾的一座房址附近发现了这块鳄鱼骨板,呈正方形,正面有许多点状小孔。邵晶介绍,这块鳄鱼骨板是包括陕晋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河套地区的首次发现,所以他推断这条鳄鱼未必生长于此,极有可能来自遥远的南方。很可能也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交流而来的。

  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告诉记者,在对石峁遗址的发掘中,同样在后阳湾一处房址之下,发现了一件被打碎的双鋬鬲。发现时,两个鬲套扣在一起,里面有一些肢骨、肋骨等散落于套扣的鬲中。后经考古专家对骨骼鉴定发现,这些遗骨属于一个不足周岁的婴儿。经过细致发掘,在这具婴儿的骨骸上发现了一些纺织物残片。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北方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土壤水分不够,很少有纺织品能够保存下来,更何况是4000多年前的纺织品,所以尤为珍贵。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服饰的历史,也有着重要意义,证实了“北麻南丝”这一构想的可操作性。

    遗址保护迫在眉睫 

  石峁遗址以多重石头城墙和玉画奇观吸引着国内外考古学家的目光。但是,黄土沟壑的自然风貌,也让石峁遗址经受着严重安全隐患的考验,冰霜雨雪对石墙和夯土的侵蚀,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盗掘者出现,都让这座古城处在危险之中。

  “现在来石峁的人多得很,‘五一’小长假游客突破6万人,那几天文化局所有职工都去维持秩序,光交警和民警就去了400多人,所以石峁保护的工作特别迫切。”神木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屈凤鸣说。

  据屈凤鸣介绍,去年底,委托省文化遗产院编制的石峁遗址保护规划已通过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目前,概念方案也基本编制完成,待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将启动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文物局已经对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保护展示工程立项批复,目前也已经积极推进各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这项工作对于未来石峁遗址的保护意义重大。”屈凤鸣说。

  在批复中,国家文物局提出8条修改和完善要求。一是应根据最新考古成果,对遗址范围和布局进行更加明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完善遗址现状评估,并结合《神木县城市总体规划》和《高家堡镇总体规划》对遗址分布区域用地性质和建设目标的界定,分析城市发展趋势和遗址面临的各项压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优化规划的实施步骤。二是进一步细化遗址本体病害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手段。同时,深化遗址所在区域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评估,制定有效措施减轻沟壑地形条件下雨水冲刷对遗址的长期影响,并补充干旱、洪水等灾害天气发生情况下的保护措施。

  针对城址外围,国家文物局在批复第三条指出,城址外围遗存分布情况尚不尽清楚,保护区划划定应留有调整空间。建筑高度控制应根据现状和实际需要具体规定。农田管理应明确耕作深度和作物种类要求。建设控制地带应明确禁建的工业、企业和场站类型。四是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增加巡查人员、联合执法、安全保卫等内容,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加强保护研究机构建设,规划建设考古工作站,为开展文物保护和持续的考古发掘提供基础保障。五是人工干预色彩过重的保护措施应予调整,安防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应做进一步论证,遗址本体防火设施可以简化。对已发掘遗存,应尽快明确保护要求。

    核心遗存展示设计不会采用覆罩形式 

  针对遗址核心遗存,国家文物局在批复第六条中指出,应围绕遗址的核心遗存进行展示设计,突出整体布局效果,以关键遗存做重点展示,尽量不采用覆罩形式。博物馆设计应与遗址点展示相呼应,与川原地貌相适应,应严格控制体量、规模,满足保管、展示出土文物功能即可。尽量减少现代人工建筑对遗址的干扰,停车场、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等设施以及道路拓宽等应细化面积控制。七是环境整治涉及村庄的数量和其他建筑情况需调查分类,搬迁、整治规划需要进一步论证。八是要尽快编制详细的考古工作计划,指导开展系统考古工作。近期应加强城市外围的专题调查,搞清楚遗存分布情况,为遗址保护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应考虑后期保护展示的效果。

  国家文物局强调,地方政府要将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积极组织有关部门逐步实施。要切实加强石峁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尽快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完善专项管理法规,并提出具体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土地用途调整、道路调整、居民搬迁以及环境整治等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据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石峁遗址已被纳入全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体规划,列入全省申遗预备名单。榆林市也将把石峁遗址申遗工作列入工作计划。

  目前,神木县已经依照“十二五”期间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对石峁遗址予以保护,在原有临时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强性的临时保护方案,将扩大木栈道覆盖范围,优化覆盖线路,确保已发掘遗址不被破坏。此外,神木县成立了临时文管所和石峁警务室,全力做好遗址周边环境保障工作,确保遗址安全。与此同时,发掘工作也坚持“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展示利用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原则。

  走出石峁遗址,邵晶的一句话一直在耳边回荡:“最近这两个月一到现场来,我就愁得很。雨水多,保护设施都还没跟上,城墙倒塌时有出现,心疼呀。”看来,遗址保护规划的实施再也不能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