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2015年专题 / 四城联创专题 / 创建动态 / 正文

神木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报告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9-25 09:11

 

中共神木县委  神木县人民政府

20158月)

 

2013年神木县委、县政府确立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来,在省环保厅和市环保局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一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同步、跨越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不断加强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走出了一条凸显神木地方特色的创模之路。

第一部分  神木县情概况

神木县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陕西省的北端,秦晋蒙三省(区)接壤地带,西北依鄂尔多斯,东隔黄河与吕梁相望,自古就有“严疆要塞”的美誉,历史悠久,资源富集,人杰地灵,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镇。县域总面积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辖15个镇325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22位,中国工业百强县第7位。现为国家卫生县城、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园林县城、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政务公开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和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县。

    一、自然条件

地质地貌  神木县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陕西省的北端,约在北纬38°13′至39°27′、东经109°40′至110°54′之间,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神木县境属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盆地台向斜的一部分,经受多次地壳运动,形成三次重要的聚煤作用,最终形成大煤田。境内前第四纪地层为河湖相岩系,从老到新出露有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界第三纪。第四纪黄土层较厚,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气候  由于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加之深居内陆,地势较高,下垫面保温、保水性不好,神木县大陆性气候显著。其主要特点是寒暑剧烈,气候干燥,灾害频繁,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冬季少雨雪,夏季雨水集中,年际变率大;多西北风,风沙频繁,无霜期短,日照丰富,光能强,积温有效性大。神木县年平均日照2875.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是陕西省多日照、强辐射区之一,全县年平均气温8.9℃,年极端最高气温38.9℃,年极端最低气温-28.1℃。多年平均降雨量440.8毫米,年内和年际变化均大。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占总量的69%,易成洪灾。降雨量从南向北递减。年平均蒸发量911.9mm,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多年平均风冻日期为64天,河心最大冰冻厚度66cm

水文  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窟野河、秃尾河和流入红碱淖的几条内陆河流。由于受地质构造和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窟野河、秃尾河都由西北流向东南流入黄河。

资源  神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英砂、岩盐、铁矿石、石灰石、天然气等。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重要,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质量优等特点。

    二、历史文化

神木境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龙山文化和杨家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黄帝及其部族所居住的居邑就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被称为“华夏史前第一城”的石峁遗址。神木后来成为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前沿,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神木的建制始于秦汉,唐置麟州,金设“神木寨”,明称神木至今。相传麟州故城(今名杨家城)东南原有古松三株,唐代所植,枝柯相连,遮天蔽日,冠如华盖,当地人皆称“神松”,神木县名由此得来。北宋时,以生长于麟州的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满门忠烈杨家将英雄群体,戍边卫疆,忠勇无敌,流芳百世。一代名臣范仲淹曾到此巡边,写下了不朽名篇——《渔家傲·麟州秋词》。神木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27年创建了党组织,1934年创建了红色政权,开辟了神府革命根据地,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城镇基础设施

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秦晋蒙金三角地带,西北依鄂尔多斯,东隔黄河与吕梁相望,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神木城区控制性规划覆盖率达100%,详规覆盖率近96%一主四卫,即一个中心城区(县城)、四个卫星城区(西沙、铧山、新村、二村)的中心城区框架基本成型。

神木交通条件优越,包(头)西(安)、包(头)神(木)、神(木)延(安)、神(木)黄(骅)等干线铁路和准(格尔)神(木)、红(柳林)柠(条塔)等支线铁路在神木交汇,包茂、榆神、神府、府店、杨陈、神盘、神佳等高等级公路沟通了与周边的联系,榆林、鄂尔多斯两个机场距县城仅百公里,全方位的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全县水利设施完善,瑶镇水库、采兔沟水库和县城引水工程等相继建成,电力、通信等设施不断优化,现代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神木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区路网、广场、公园日臻完善,高标准实施引水、供热、供气、绿化、亮化等工程,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神木县建成区规划建设的“四纵二十一横”街道已完成“四纵十九横”,加上铧山、西沙等县城建成区道路总长达48.8公里,总面积142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83.35万平方米,人均市政道路面积达10.68平方米,并建成过街天桥9座;建成长11公里集城市防洪、道路、绿化于一体的城区段窟野河堤;建成了人民广场、东兴广场、迎宾广场、陵园广场、西沙广场、杨家将文化公园、杏花滩公园和大兴游乐园等8个公共活动场所。同时建成3个公交车停车站场,开通9条公交线路,在城区南、北、西、中建成4个加油站,在城北建成2个加气站,建成地下停车场8个。安装路灯85573盏,电缆总长327.56公里,县城路灯亮化率达98%;累计完成供热管网长度180公里,供热总面积8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用户达50000户,集中供热率达68%;天然气供气管网总长约211.6公里,供气用户62050户,供气普及率达到88%;引水工程日均供水量为4万吨,最大日供水量为8万吨,累计铺设和改造自来水主干管网50余公里、支线管网130余公里,铺设非生活用水管道10公里,公共供水用水普及率达95%,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100%;建成公厕92座,万人拥有公厕4.3座,每平方公里平均有3.4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污水处理率达88%,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四、地域风貌特色

神木县境版图近似菱形,南北最大长度约141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95公里。神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在中鸡镇木独石梨村,海拔1448.7米。最低点在万镇镇西豆峪村,海拔738.7米。最大相对高差700米。按照地形特点,全县可分为北部沙漠草滩区、中部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沙漠草滩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1.3%。该区地势较为平坦,海拔在987-1449.4米之间,表面为波状起伏的风成沙丘,沙丘间形成大小不等的滩地(俗称洼地),其周边微向中心倾斜,滩地中心与边缘呈缓坡过渡,高差约为1030米。滩地中湿生植物茂密,多为草原和农耕地,低洼部位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形成沼泽式水泊。该区土地平旷,地下水位高,水源充足,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加之牧野广袤,水草肥美,饵料充足,也是发展牧业的理想场所。西汉王朝六大马场之一的“天封苑”就建于该地区,《汉书》中曾描述为“水草丰茂,牛马衔尾,”确富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气息;中部丘陵沟壑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7.76%。该区海拔901-1337米不等。梁多峁少,梁面呈鱼脊形。梁峁上土层深厚,窟野河、秃尾河两岸较为宽阔平展,日照充分,雨热同季,适宜建成豆类、果品生产基地。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0.94%。该区海拔724-1161米不等,相对高差较大,山大沟深,石多土薄,水土流失严重。山顶上覆盖着一层薄的红粘土,黄土层为农耕地,是传统的红枣、杂豆产区,所产红枣以皮薄肉厚、色泽鲜艳驰名省内外。

“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县域经济领头羊、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城镇化发展示范、重化工低碳循环发展样板”目标,着力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西部县域经济领头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示范区”的“两区神木”,全面加快“榆林市域次中心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名城”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镇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锦界镇为全国重点镇、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大柳塔镇为省级跟踪的市级重点镇,高家堡镇为省级旅游文化名镇。

第二部分 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主要做法

近年来,神木经济发展在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强劲带动下,已步入了转型发展新阶段,县域经济总量跃居西北第1位,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是,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化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非常严重,生态日益脆弱,成为制约神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和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于2013年全面开展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为奋斗目标,凝全社会之共识,聚全县人民之力量,用创建的过程提升发展的内涵,用创建的成果惠及市民百姓,努力探索一条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科学永续发展之路。三年来,神木县以“创模”为载体,进一步加大环境投入,加快环境建设,强化环境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26项考核指标基本达标,初步走上了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好的规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创建伊始,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就对编制“创模”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搜集资料、专家指导、反复修改的基础上,编制了《神木县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并于2014619日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按照陕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紧紧围绕神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榆林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兼顾与县城总体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已有的社会、经济、环境规划的关系,以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主线,确定到2015年,基本达到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各项指标,并通过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二、强化措施,全力推进

“创模”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 神木县从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宣传和调度检查入手,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证了“创模”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把创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挂帅、县长任总指挥,9名县级领导为副总指挥,19个镇(办)及25个县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神木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指挥部,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创模”指挥部办公室,组织领导全县创模工作。各镇(办)、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四落实。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市民迅速行动起来,神木县召开了全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动员大会。先后研究制定了《神木县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神木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神木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档案资料整理工作手册》、《神木县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效能督察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神木县创建工作督查办法及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将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办)和部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责任网。同时,县委、县政府把“创模”列入为每年的100项重点工作之一,将创模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的大盘子,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夯实责任,坚定信心,形成工作合力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创模”工作情况汇报,主持召开调度会,就有关问题进行协调和批示。县人大、县政协对“创模”工作多次进行调研、视察和审议。县政府分管县长多次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执行创模工作任务、时间、标准、人员、措施“五落实”制度,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决策、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环保部门协调组织、县级部门分工负责,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上下联动、城乡互动的共创机制,保障了创模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强化督察,严格考核。建立了联席会议、督查制度,县政府将创模列入了政务督察内容,定期督察,及时通报。县创模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编发创模工作简报,对行动迟缓的单位下发督办单,对工作不积极的给予通报批评和媒体曝光。制定了创模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影响“创模”目标如期实现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三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围绕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吸引各类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环保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18.86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87%2013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28.13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4%2014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29.6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6%。县政府还划拨2700万元,专门用于“创模”专项资金。

四是预防为主,保障安全。神木是能化产业集中区,也是环境安全防范重点区,结合实际,逐年修订完善《神木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政府、园区、企业三级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体系,成立了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库,组建了应急分队,并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购置了一批应急物资。根据榆林市《涉兰炭企业氨水泄漏处置技术规范》,指导和规范企业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了氨水泄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2次,提高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随时监控企业排污情况,提高了污染事故的预警能力。尤其是加强对神木北元化工涉重金属企业日常环境监管,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沿河化工企业环境安全专项检查,对辖区内28家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隐患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排查。几年来,全县先后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37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800多人次,检查企业7100家次, 立案查处600家,挂牌督办26家,限期治理398家,罚款3800多万元,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了全县环境安全。

五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紧紧围绕平面立体融会贯通的“创模”宣传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关心、参与、支持大环保格局,营造良好的社会共创共建氛围。一是创新宣传形式和工作机制,围绕阶段性创模宣传主题,组织动员全县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社区创模知识电视大奖赛、建立各阶层环保志愿者队伍,完善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二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办专版、专栏、专刊等宣传园地,举办“绿色家园”专题宣传活动,普及全民创模知识。开设“创模”网站、利用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创模工作动态,印发各种宣传手册和环保用品等活动,扩大和提高了创模知晓率;积极邀请“塞上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神宣传报道环保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提高神木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三是在学校、社区、酒店、公交等基层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普及创模知识、促进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四是在“六·五”世界环境日,神木县环保局举办了“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全县20家重点排污企业单位参加了竞赛。五是在神木新闻网组织专题宣传,开办了“共创蓝天碧水美好家园,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专栏,在神木电视台“神木新闻”栏目适时进行环保宣传。对治污不力的工地、企业、单位及时在媒体曝光。六是在重要交通路口和显要位置,设立大型创模公益广告宣传牌和电子显示屏,开通了“创模”短信发送平台,向手机用户发送“创模”信息。通过广泛宣传,广大市民支持创模、参与创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神木县作为资源型城市,要和农业型城市一个标准冲刺陕西省环保模范城市,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非同寻常的,但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颇具“神木特色”的创模之路。围绕完成创模硬指标,按照“上争、外引、内挤”的总体思路,探索市场运作方式,运用BTBOT等多种模式参与城市环境建设,不断拓宽环保投入渠道,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宣传教育工程、节能降耗工程、污染减排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生态工程、固废处置工程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等九大创模重点工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具有带动作用的环保基础工程,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一是强力推进“蓝天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神木城区禁烧烟煤范围由最初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26平方公里,拆除燃煤灶火30000多个、土供暖炉6000多台、燃煤锅炉390多台,年减少原煤燃烧25万吨;投资6亿多元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供热总面积达由350万平方米扩大到800万平方米,在城郊窝窝庄筹备上马国华热电联产项目,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8%;投资近2亿元建设城区天然气工程,燃气管网达211.6公里,燃气用户达62050户,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8%;出台了《神木县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线4条,尾气定期检测率达87.6%;出台了《神木县建设工程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建立了建筑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日常监管,严控扬尘污染;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实现清扫全覆盖,保洁达16小时,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购置环卫清扫设备经费,道路清扫保洁率达100%,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通过实施“蓝天工程”,县城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神木县于2014年启动了PM2.5监测工作,并定期发布空气质量。2013年和2014年城区好于二级的天数分别达到293天和301天,2013年全县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为85.5

二是强化“碧水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为达到创模要求的水环境功能区标准,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编制了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完成了瑶镇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的划界、立桩和保护工作。取缔搬迁了保护区范围内违章建筑物5处、排污口11个。县环保局、县水务集团等相关单位紧密配合,通过开展定向执法、专项执法以及定期巡查、水源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和水质监测等措施强化了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确保了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加快实施窟野河等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的自然修复工程,全面实施窟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开发保护,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治污与打造水系景观同行,强力推进排污口截污纳管整治工程,河道两侧铺设截污暗管,实施雨、污分流,通过截污导流、清淤绿化、中水回用等措施,彻底消除劣五类水体,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投资2亿元,建成日处理6万吨的神木县污水处理厂;投入4亿多元,新建各类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10多套,新增处理能力4万吨/日;砌筑护河堤20多公里,清理边坡垃圾10万多吨、河道淤泥300多万方,取缔各类排污口100多个,关闭沿河污染企业6户。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垃圾渗滤液处理车1台,日处理能力达60吨,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新建窟野河河流出境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出境水质进行实时监测。2014年,窟野河整体水质为Ⅲ~Ⅳ类水质,水质属轻度污染,窟野河布设石圪台、贾家畔、草垛山、孟家沟4个省控断面和1个国控温家川断面,80%的断面水质为Ⅳ类水质,20%的断面为Ⅲ类水质。秃尾河布设一个省控断面,为高家川断面,2014年断面水质为Ⅲ类水质。

三是实施“宁静宁静工程”,强化噪声污染治理

认真贯彻实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创建噪声达标区为抓手,加强城市噪声管理。2014年修编完成《神木县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报告》,出台《神木县城区环境噪声管理办法》,对固定超标噪声源进行限期治理,增加市区车辆禁鸣路段,禁止拖拉机等高噪声车辆进入市区,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干线噪声。加强道路降噪技术应用,完成42公里沥青路面改造;严禁夜间建筑施工作业,加强对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噪声管理,使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58分贝以下,有效地减少了噪声扰民。中考、高考期间全县均启动“创宁静环境,让学生和家长放心”绿色护考行动,下发“禁噪令”,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组织集中整治行动,严查建筑施工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等违法行为,为广大考生和市民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布《神木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县城区禁止鸣放庆典礼炮和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城区主次干道两侧实现禁鸣禁放。

四是强化节能减排措施,确保节能减排任务按期完成

作为中国产煤大县,神木的污染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为强力推进减排工作,神木县人民政府制定了《神木县“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分年度制定减排实施方案,成立神木县节能办,按照“削减存量、消化增量、控制总量、监督排量、腾出容量”的原则,重点抓好工程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挖掘减排项目。通过建立污染减排“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实行减排目标责任政府考评机制,采取约谈企业法人、下达预警通知、签订责任书、狠抓督查督办等措施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在减排方面,以落实“结构、工程、管理、科技”四大减排措施为抓手,火电企业脱硫脱硝设施逐步加强,装机容量近400万千瓦;建成投产的60万吨以上兰炭企业和涉兰企业中,大部分建成了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已有19户兰炭企业通过了省环保厅的验收。投资近5亿元建设了城区及锦界、店塔、中鸡3镇(园区)污水处理厂5座,日处理生活污水总量达10万吨;关闭小兰炭132户、炭化炉583台、淘汰产能2004万吨,关闭粘土砖瓦厂37户、淘汰产能1.8亿块,关闭小火电机组10台、淘汰产能116兆瓦,关闭电石硅钙生产企业27户、淘汰产能14.66万吨,还关闭了小煤矿47户、小铸造加工企业等27户、小水泥3户。2011-2014年,共组织实施减排项目95个,经榆林市环保局核算确认,共削减二氧化硫减排26403吨,COD减排853吨,氮氧化物减排26216 吨,氨氮减排152吨。全县兰炭企业、燃煤电厂机组全部实现脱硫,水泥企业脱硝工程已全部完工。农业污染源减排稳步推进,机动车减排已发挥明显效益。神木县连续三年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在节能方面,重点在兰炭、电石、水泥、镁合金等行业推行荒煤气发电,在工业园区推行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努力降低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推进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重点节能工程。2014年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3.8%,单位GDP用水量连续3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推进“生态工程”,奋力创建国家园林县城

围绕实现“国家园林县城”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采取“借地生绿、租地造绿、扩地增绿、庭院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绿化”等措施,实施了一大批公园、广场、河道、道路、小区绿化项目,有效地提高了绿化覆盖率。投资20多亿元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进一步加大城市防护林带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城市外围生态屏障,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整体改善。先后建成了两山森林公园、马场梁、卧虎寨松柏防护林、锦大路、麻瑶路樟子松基地、百万亩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基地、锦界生态工业园、大保当臭柏自然保护区、圪丑沟水源保护区、红碱淖湿地保护区、大柳塔矿区林、沿黄红枣经济林等10大造林基地总计120万亩的生态林。在县城营造“四河并流碧玉树,两山围合杏花源”的意境,谋划了“一绿环、二绿带、三绿新点、四纵十九横道路网”的布局,建成公园绿地24处,通过点、线、面结合,让“花草遍地,城在林中,碧绿围城”,形成独具特色的“显山、露水、见城、透绿、赏花、品杏”的县城绿化风貌。目前,神木县建成绿地面积已达到92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05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23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3.8% ,绿化覆盖率达3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保护工作,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县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全面启动了农村环保和生态创建工作。神木县以深化“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以考促治”的“四轮驱动”为有效载体,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的“四清工程”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新道路,扎实推进全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累计投资1亿多元在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中心集镇、生态农业、农村水源地保护及主要交通沿线72个村实施了以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沼气化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益农户7800多户、2.49万人。神木县生态创建规划已通过评审;全面启动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纳入国家和省级减排重点的养殖企业进行集中培训、重点督办,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全部建成规范的污染治理设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成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5.99万公顷,完成了神木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中省支持,神木红碱淖被国家列为2012-2014年度湖泊生态保护示范项目,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支持3亿元。

六是实施固废处置工程,确保危废安全处置

认真执行危废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加强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实现安全处置。严格执行《榆林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办法》,神木县境内所有医疗废弃物统一收集运输至榆林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实施集中处置。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矸石、粉煤灰、化工废渣、炉底渣及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固废综合处置达99%以上。同时,大力推广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分类收集和密闭运输,全面改善城区卫生状况,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积极做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加强对全县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送、处置活动的统一监管,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基本实现集中处置。美因固废处理中心已落实资金并制定技改方案,近期实施。

七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大力提高环保监管水平

“创模”进一步提升了环保工作的地位,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环保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高度重视和强化环保能力建设。

第一,环保机构不断完善。下设环境监察大队和环境监测站两个独立机构,在大柳塔、孙家岔、店塔分别设立了环保派出机构,各独立机构和派出机构均落实了职能、编制和经费。投资1200万元在新村建设了环保监测大楼即将投入使用。2014年,在编制大精简的情况下,为了充实环保队伍,神木县采取聘用协管员的办法为环保局聘用了20名环境监督协管员。

第二,环保能力不断提升。“创模”带动了环保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投入,2010年来,全县累计投入 2000多万元用于环保能力建设,配备完善了环境监察、监测装备设施和技术手段,44家企业建成了省、市、县(园区)三级联网的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网络和中心平台,全县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执行率100%,环境监管逐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按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建成国家监测网神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共有空气自动站3个;县环境监测站建成400平米的实验室。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水平,初步建立了反应迅速、高效运转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与执法体系,提高了环境监察执法能力。

第三,监管水平不断强化。坚持以污染总量控制为核心,以环境功能区划、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为依托,通过空间管制、总量控制、项目审批“三位一体”的方式,加强环境准入管理。具体做到“六不批”:即不符合产业政策、工艺落后、污染转嫁、位于环境敏感区、不在规划园区、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先后劝退、暂缓、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68个,涉及投资105.8亿元。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先后开展了“六园八区”除店塔和大柳塔之外13个园区的规划环评,规划环评综合执行率达到87%,基本做到了没有进行规划环评的园区,入园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从源头上防范了新污染产生。积极开展工程项目环境监理,累计开展监理项目65个,涉及资源开发、电力、煤化工、公路建设等领域,促进了“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65%

四、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过程中,立足神木实际,结合城市特色,突出创建亮点,不断创新工作,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彰显模范作用。

(一)依托两山,努力构建山城一体的生态城市。神木依二郎山和九龙山而建,窟野河穿城而过,是一座山水城一体的城市。在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过程中,立足“以4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园林旅游城市”这一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生态为本、遵循自然;地域为本、体现两山”的原则,对城市进行了高标准建设整治,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使古老的二郎山和九龙山与现代化的城市交相辉映、和谐统一,成为神木创模的一大亮点。2000年以来,重点实施了“两山、两河、七坝、十路”工程,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8万多亩的东西两山森林公园,累计栽植各类常绿树种约215.6万株,贯通道路20多公里,输水管道10多公里;建成了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杨家将文化公园和1万多平方米的四支河社区公园,结合修筑防洪堤临河建成面积24万多平方米的杏花滩公园;在截污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绿地建设,投资4亿元对窟野河等河流进行了沿河绿化的综合整治,增设景点,广植树木,重塑城市内河流自然生态,美化沿河景观,建设河滨公园,使这些河流逐步成为穿越泰城的绿色走廊,建成橡皮坝7座,形成270万平方米连续水面,营造出了国内沙漠城市独有的特色滨水景观,初步建成了一河清水、两条绿带的生态走廊,成为集休闲性、生态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通过拆迁辟绿、拆墙透绿、租地建绿、见缝插绿、垂直造绿等措施,增绿量、建精品,还相继建成22处大型公园绿地,极大地改善了城市景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市道路建设,迎宾大道、东兴街、麟州街、滨河路等10多条主干道路全部高标准建成通车,城市居民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提高。目前,神木“一大水面、四大公园、五大广场、六条绿带”的格局框架已经形成。

(二)多管齐下,强力打造空气清新的宜居环境。神木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气候干燥,多西北风,将大量黄土、沙尘、飘尘携带而来,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加之近年来神木县城居住人口猛增,老城区燃烧原煤居民较多,每天早晨和傍晚做饭高峰期,天空乌黑一片,大气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在这样的条件下,神木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在大气污染防治与控制研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重点污染源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开展禁烧烟煤行动。神木县城区内原有的燃煤锅茶炉以及住户燃煤炉灶是导致大气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此,神木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启动实施城区大气整治工作。于2010年起在具备条件的县城城区内实施禁烧烟煤工作。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神木县城区禁烧烟煤动员大会”,制定出台了《神木县城区禁烧烟煤工作实施办法》,印发了《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神木县2008年城区实施禁烧烟煤工作任务书>的通知》,针对神木煤烟型污染特点,从改善燃料结构入手,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和气化工程,实施城市禁烧烟煤,开展了以“拆烟囱、割尾巴、治油烟、防扬尘”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扫黑”行动,燃烧原煤取暖的单位和小区全部改为天然气或集中供热,扩大供气范围,发展天然气用户6.2万户,城区88%的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2014年,为了深入推进禁烧烟煤工作,神木县启动了推广使用清洁煤替代原煤作为居民生活及取暖燃料工作,城区燃烧原煤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是大力推行集中供热。神木县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于2000年启动实施,现已在城区内形成两种供热模式,即惠泉路以北集中供热采用燃煤锅炉自产热源供热方式,长城南路以南采用购买热电厂热源供热方式。在生态神木和民生神木建设的推动下,现已建成铧山路等7个热源厂和82个换热站,有1个协作热源厂,集中供热能力达960万平方米,供热入网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集中供热总投资约6亿多元。同时,神木县目前有12036户燃气壁挂炉取暖居民户,有天然气锅炉取暖单位(小区)40多家,1390户居民,天然气取暖用户约占县城总居民户数的21%

三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大力推行公共交通。为降低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及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县环保、公安、交通部门逐步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了机动车尾气检测中心和污染治理防治中心,建立机动车辆年检和路检制度,控制市区出租车规模,严格机动车报废制度。加强对在用机动车的管理,做好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道路抽检;开展对冒黑烟机动车的专项治理,鼓励举报冒黑烟机动车,查扣冒黑烟的各类机动车;加大对机动车停放地和机动车拥有单位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处罚超标排放尾气车辆,责令其限期治理,复检合格后方准上路行驶,若经治理仍不能达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行报废。县环保局和交警大队近年报废“黄标车”逾7000辆;开通遍布全城的公交路线9条,共投放公交车88辆,全部使用天然气作为动力燃料;大力发展双燃料出租车,出租车100%使用液化天然气;投资765万元建成神木县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系统,共投放公共自行车1500辆,自行车站点62个,锁车柱2118个,累计办理借车卡1.4万张,年平均借车110万人次,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市民使用频次最高、群众满意度最好的绿色低碳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也是神木城区一张亮丽的城市形象名片。

四是有效控制建筑工地施工扬尘。2009年以来,神木县进一步加强了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管理工作,采取了有效防尘降尘措施,硬化建筑工地车辆出入道路,要求密封建筑垃圾、土、煤、粉煤灰、水泥、砂石、生活垃圾的运输车辆,防止向道路随意丢撒。投放道路洒水车6台,降尘洒水车2台,对县城道路实施机械化洒水,防止二次扬尘污染。控制市政工程扬尘,要求所有市政工程必须围栏施工,裸露地表和沙土水泥等材料必须严密覆盖,最大限度地降低沙尘颗粒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强度。

五是餐饮业油烟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神木县加大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治理,要求选址必须符合环境功能要求;餐饮业经营必须设置收集油烟,异味的装置,并通过专用烟囱排放,禁止在居民楼道内排放。同时,根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注册登记资料,进行一一比对,监管率100%,治理率达80%,污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三)高点起步,全力推行循环经济新样本。对于神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神木县进行了一些探索,开展了一些尝试。一是为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就地转化及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园区企业内的废气、废水、废渣得到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达到“废气不外放、废水不外流、废渣不外排”的生态环保目标,园区内的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电力企业产生的粉煤灰、化工企业的废渣、电石泥变成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兰炭的荒煤废气,也成了发电和生产金属镁等载能产业能源,所有资源实现了 “闭路循环、高效利用”。按照“园区大循环、企业小循环”的思路,神木重点发展锦界、柠条塔、燕家塔等三个循环工业园区,着力打造煤—电—载能—聚氯乙烯、煤—兰炭—载能(金属镁)—化工(建材)、煤—甲醇—醇醚燃料、煤—焦油—燃料油等四条主要循环产业链条,形成“企业内小循环、产业群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综合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型、单一产品型对环境破坏的“痼疾”,使“采煤不见煤、用水不排放、废气不放弃、废渣不浪费”,资源吃尽柞干,全部利用变为现实。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天元化工50万吨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投产运行,全县2360万吨以上兰炭企业中,有17户有兰炭尾气发电项目,其余的正在加紧建设,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是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通过实施能耗定额、用水定额和污染物排放限额,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目前神木县已完成10户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2013815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洁能发电分公司二期2×50兆瓦燃气发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全国最大荒煤气发电厂正式建成投运。该项目每年可综合利用荒煤气28亿立方米,发电14亿千瓦时,节能5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40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神木县金联粉煤灰制品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目前最大的蒸养粉煤灰砖生产线。它的生产原料是由神木县国华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炉底渣及脱硫石膏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煤、电、建材一体化的产业链自行闭合,从而达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零排放的目标。2010年至今,就先后有神木恒东、腾远、同得利、恒升、祥荣等12个荒煤气发电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对应的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00万吨。神木县环保局于2011年度被省政府授予“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锦界工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业园区。三是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产业化的思维经营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农业,神木将农、林、牧、渔等产业有机整合,把农牧业打造成为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在农业生产领域实现了有机循环,初步建成了“一区五园十村”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及尔林兔万亩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循环农业采用“种—养—沼”的生产模式。以农、林、牧、渔产品作为农产品加工厂的原料;农产品种植业产生的秸秆、畜牧业产生的畜禽粪便、林业产生的枯枝败叶以及各种农产品加工后产生的有机废料,都作为沼气池产气的添加原料,同时秸秆还用于加工制造新型建材;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动力燃料,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无公害绿色种养。另外,农业和林业之间根据作物和林木的生长特性实现了粮林套种,在增加农林产业产出、提高农林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此外,神木长柄扁桃油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的突破,为推进农业和工业产业的循环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四)开源节流,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神木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城市供水主要依靠从瑶镇水库引水解决,但秃尾河水资源有限且下游锦界工业园区和清水工业园区对秃尾河水的需求也十分巨大,因而加强污水回用和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在水资源的开发方面,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签订“中水置换协议”,以府谷岩溶水作为主要水源的神渭煤炭长输管道,将府谷优质岩溶水引入神木与神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进行置换,年利用中水近1000万吨,这样既解决了生产用水,又可以有效改善神木人民的生活用水质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永久造福神木人民。在推广中水利用方面,神木县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中水回用工程,县城绿化灌溉、工程施工和道路洒水全部使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并要求有条件的企业使用中水冷却。2014年,发电行业工业用水重复率达95%以上,水泥行业工业用水重复率80%以上,洗煤行业工业用水重复率达92%以上。在节约用水方面,神木县成立了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神木县节约用水办公室),制定了《神木县城市节水中长期规划(2014-2030)》、《神木县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神木县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依法对各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逐步实行定额用水,对自备水源的单位,每年都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并实行月统计、季考核、年评比,每两年召开一次节水用水表彰会,鼓励先进,带动后进。20146月,还启动了省级节水型城市的创建工作,准备在未来2年内建成节水型城市,以最大程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神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全民植绿,打造大漠绿洲新奇迹。神木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常年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年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县城东西两山大部分为泥土覆盖较少的石山,2000年之前基本上寸草不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风吹黄沙满天飞,遍地不见一根草”是当时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神木县把加强绿化、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作为重头戏来抓。神木县通过在东西两山采取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的方式,在石山上造出一个个鱼鳞坑进行植树造林。在神木,甚至曾有这样的说法,在干石山上栽活一棵小树比养个娃都难。首先要用斧、凿等工具或炸药在岩石上凿开或者炸开一个足够大的洞,这也是填充黄土的“老窝”。有了洞,从山下背着石头上山砌好鱼鳞坑,然后才能往山上背土。栽活一棵树,常常要背着近百斤的黄土上上下下几十趟。然而,并非把土倒入洞中便算完工,而是边倒,边轻轻把树苗插入黄土扶直,用手把小树周围浮土按平、按实,小树才算在岩石窝里“安家落户”。至于峭壁上面的树,则是林业人员从山顶吊着绳子下去挖的坑、垫的土。树苗生长,少不得水。于是,每年都能看到山上很多人经常拉着水管在浇树。通过10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神木换来了两山绿油油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已然成为如今神木身上闪亮的标签。目前,神木县已形成了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体系。从2012年至2014年,共有71.45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植树近452.66万株,其中乔木88.52万株,灌木364.14万株,种植草皮面积达10公顷,完成义务劳动工日90万个,尽责率95%,植树成活率95%,保存率91%,为县城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每年312日植树节,县四套班子及县纪委领导带头集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各部门、镇也都定期开展有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未完成义务植树相应劳动量任务的单位均按规定缴纳了绿化费。全民义务植树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县绿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我为神木种棵树”活动,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为动员更多的群众见缝插绿、消灭绿化死角创造了条件;群众认建、认养绿地活动在神木县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许多单位和中、小学校都主动无偿承担了街旁绿地的管养责任;许多社区退休老党员、老工人自发认养小区绿地;全员行动,共植绿树,为保证县城绿化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陕西省园林县城”称号。

第三部分   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成效

创模使神木展示了内陆资源型工业城市以环境优化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美好前景;创模将神木打造成为碧水蓝天之县、塞上生态名城和魅力煤炭之都。创模的三年是神木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三年,是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最明显的三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三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也是环保工作上台阶最显著的三年。创模改善了神木县对外开放的投资环境,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绿水清山,才有金山银山”,神木实实在在尝到了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生产力的甜头。通过创模,不仅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了产业结构,解决了多年积存的环保难题,也为神木的经济社会构建了更高、更优的发展平台,使全县步入了繁荣、文明、和谐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是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神木县在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大力推动下,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城市气化率达8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06%,烟控区覆盖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6.96%,城市集中供热率68%。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均达到控制计划要求。城市水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0%,县内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体;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4.4分贝;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1天,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98.6%。红碱淖水质稳定在Ⅲ类,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为全世界最大的遗欧繁殖与栖息地。

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模促进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神木县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3.89亿元,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县。2013年达到925.54亿元。2014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8.24亿元,三年经济持续增长率达到9.2%2015年,神木县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97亿元、678.53亿元、277.73亿元,增长4.2%13.3%6.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4:70.08:28.68,服务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2.4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完成176.88亿元,增长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02亿元,增长7.8%。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由2011年的5.59/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4.49/万元,减少了24.5%;单位GDP能耗由2011年度1.03下降到了0.89吨标准煤,下降了15.7%2014,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22位,居西北第一,并在国家工信部首次发布的2014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名单中位列第七,西部第一。

三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神木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创模作为爱民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2013年启动创模工作时,神木县建制镇只有1座污水处理厂,全县仅有一个垃圾填埋场。三年来,神木县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投资近2亿元建设了锦界南区、店塔、中鸡3镇(园区)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生活污水总量达10万吨;投资1.6亿多元,实施了神木城区、锦界工业园区两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神木北站污水处理厂均能稳定运行;同时大柳塔镇、尔林兔镇、燕家塔工业园区、柠条塔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都已基本建成待投运;铺设配套排污管网100多公里,敷设中水管道10余公里。投资4000万元建成神木县城区垃圾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实现城区无裸露垃圾,配套完善各类环卫设施,在城区实施了集装箱化和封闭容器化的垃圾收集方式,实施了垃圾袋装化管理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垃圾袋装化覆盖范围达95%以上。投资近亿元建设锦界、店塔、大柳塔、中鸡等4个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极大的提高了重点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四是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创模使城市形象年年大变,靓点频出。享有神木八景之—美誉“杏花濯雨”的杏花滩公园为神木县最大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文化生态园林公园绿地,特别是每当杏雨时节,花红叶翠,满眼烂漫,景色宜人,美不胜收,让前来观看的市民如痴如醉,成为神木的“城市会客厅”。园内植有垂柳、桧柏、云杉、杏树、香花槐等62种乔木灌木和各类花草,使环境幽雅清净,形成了功能完善、以绿为主、花团组合、多景点缀的艺术风格。园内还设有石碑和古亭等古典园林建筑,并建设了北宋诗词歌廊,古色古香,散发出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成为神木县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典型样本。实施了城市中心区综合改造、东兴街和滨河路改造、窟野河“显山露水”工程、二郎山景区建设等城市重点工程,城市形象和功能有了较大提升。整治城乡结合部、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等敏感区域和卫生死角,基本消除了脏、乱、差现象。城市形象的改善,带来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石峁遗址影响力持续攀升,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纳入陕西省重大文化项目管理,是“一路一带”中的重大历史文化遗迹节点。20154月以来,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作为剧中原西县城主要取景地的高家堡古镇仅“清明”、“五一”两个小长假,来古镇旅游者就达11万。如今的神木已从“世界煤都”成为晋陕蒙三地闻名的旅游新城。2014年神木县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8.4亿元。创模提高了神木的知名度,增强了神木的吸引力,拓宽了神木的辐射面,也为神木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五是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创模改善了人居环境,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610元、13622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2%18%。城市人均住房面积92平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29.36平方米。创模以来,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组织完成了为民办实事102件。城市居民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客观反映出神木县环境空气质量的大幅好转。市民关心的噪声扰民、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天然气到户等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新建的12处公园绿地成为广大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通过“创模”,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环境问题,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激发了全县上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烈热情。

第四部分  创模的主要体会

几年创模让我们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更有了至深的思索和体会:

——环境优先、发展与保护并进是神木创模的根本原则。“创模”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神木县在“创模”之初,即提出了保护优先、发展与保护并进的理念,坚持以创模优化发展,以创模改善民生,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代价小、效益好、低排放、可持续的永续发展之路。几年来,全县各镇(办)、各部门牢记使命、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城市规划、项目招商、工业项目落地等环保都实行前置审查,环保参与综合决策已经常态化和规范化,全社会对“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

——以人为本 、公众参与是神木创模的坚实基础

“创模”归根结底要以人为本。“创模”路上,我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中求进,重点通过“创模”逐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欠帐和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几年来,我们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900多个,先后督办大气环境问题200多个,水环境问题100多个,噪声环境问题600多个,解决了一大批污染扰民热点难点问题。在“创模”进程中,我们注重发动群众,开通24小时12369环保热线,发放2万册市民“创模”手册,成立了神木县志愿者服务队、神木县环保志愿服务队和神木县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志愿者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环保宣传、创模“金点子”征集等活动,涌现出民间环保团体,市民参与“创模”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对环境保护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大幅提升,为创建工作的开展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突出特点、敢于创新是神木创模的精髓所在

在煤炭重化工区域趟出一条“创模”之路,必须立足县情、勇于探索、敢闯敢试,具体说来,我们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差异化定位。拼自然生态条件,我们比不过农业主导型地区,因此,我们只能从放大既有资源优势的自我定位出发,做精城市建设、做细城市管理,注重将山、水、园林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依托“三河两山”,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点带面推进区域环境保护整体进程。二是非均衡路径。在区域生态建设上,条件好的镇(办)先行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建设;在污染治理上,重点行业先行突破,在全国率先试点兰炭企业荒煤气发电;在节能减排上,重点实施兰炭、水泥、发电企业脱硫脱硝工程示范带动。通过重点突破,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面工作,实现共创共建。三是品牌化战略。神木是陕北唯一一个超过二十万人口的县城,通过老“三创”带动新“七创”叫响城市品牌,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县城、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省级节水型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平安县,在新老城市共创共建过程中产生的协同效应,既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又张扬了神木精神。

第五部分 主要打算

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创建成省级以及后续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神木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如果说神木县在创模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也只是阶段性的。我们深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神木县将长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矛盾,长期面临排污强度较大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压力。我们深感,神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距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但我们深信,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有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绘制的宏伟蓝图,45万神木儿女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懈努力,以此次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活动为新起点,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新目标,寻求构建和谐神木的新突破,创造神木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后,神木县将在省环保厅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增加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创模物质基础;进一步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更低碳、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争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把神木建设成为小康、生态、宜居、健康、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城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