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历史古迹 / 正文

塞上历史文化瑰宝——高家堡

来源:神木文化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3-04-15 15:29

 

   

  高家堡古城全貌

  神木县高家堡古镇是榆林市历史文化名镇,位于神、榆、佳三县区交接处的秃尾河流域,神佳公路和榆神公路的交汇处,也是周边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全镇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23.5公里,总面积444平方公里,地形图像一只飞翔的和平鸽。境内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区,秃尾河、永利河等河沟将全镇分割为“两川五沟七道梁”。全镇辖48个行政村,总人口21000余人。高家堡古城是陕北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是一处具有浓厚人文积淀的文化古镇,也是一处很好的旅游文化景点。

  历史文化资源

  

 

  石峁遗址

  ●远古遗存 境内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众多,文明开化历史久远,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5年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公布,本镇已知文物资源26处。镇南的寨山峁细石器遗址,镇北的神树沟、桑树渠、桑树塔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带遗址均有大量的灰陶、彩陶、磨制石器和陶窑址发现。文物调查表明,其遗址保有相对完整,文物出土数量大、品位高,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遗存,极具保护价值。镇东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于1976年,总面积90万平方米,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并有原始村落、民居、石棺墓葬、陶瓮葬、祭祀场所、灰窖等遗迹遗址发现。其中的石祖、玉璇玑、玉人头像引起考古界的极大轰动,学术性争鸣至今不息。石峁玉器以玲珑剔透、精妙轻薄著称。自清末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散落民间和流失海外的不可胜数。附近村民在民国饥荒年份升玉易斗米、笼垛驮卖的事实至今叫人叹惜。文化大革命中,省文物考古队戴应新曾对该遗址进行有限的抢救性勘挖,所得文物以玉器为多,一次就装运三大木箱。现藏于省、市、县的国家级石峁文物不下几百件。1983年,该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石峁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如果各方面的工作能切实展开,这一文化就完全可以独立命名为石峁文化,而不是笼统的龙山文化。

  ●古代城址和遗迹该镇自古即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带,行政建置屡多兴废,政权归属交织易位。纵贯南北的秃尾河古称圁水、吐浑河、杜胡川水,汉置圁阳、圁阴、鸿门、白土四县,镇境属圁阳县地。镇北喇嘛河、瑶湾,镇东石峁、土王山、叠翠山等处均有秦汉或唐宋古城遗址,陶器、瓦当、石器、玉器屡有出土,对于研究古代疆域、建置、军事、风俗具有重要价值。横切东西的永利河古称神衔水,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界河,傍河突起的石峁、土王山一带有绵延五六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唐贞观四年(630),回纥铁勒十一部请降内附。次年诏令于石峁置幽陵都督府,广建城寨,安置降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帝许幼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可汗磨延啜,封其为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于镇东石峁为其敕建英宁府。此遗址清末尚存石坊,镌“英宁府”三字。乾元五年(763),罢撤英宁府,改置公主邑司,号宅门墕堡,后为宁国公主葬所。时至今日,当地老百姓仍习称此处为女王城和女王墓。宋至元,先后建置飞鸦川寨、弥川寨、弥川堡、弥川巡检司于镇东。其遗址残墟广布于镇东南黄土塬区。

  境内及周邻地区的古代遗迹还有:南10余公里处的北周开光城遗址,虎头峁石窟遗址及柳巷的汉画像石墓葬,镇东南点军崖秦王点兵遗迹,镇东奥庄子明长城砖窑遗址,镇北暗门峁明长城易马城遗址,凉水井砖砌空心敌楼,墩梁、西寺内外障城及烽火台遗址,镇东邱家园子八卦墓遗址,镇东土王山悬棺葬石窟遗址,镇北灰窑山李氏祖茔石雕碑林遗址,麻堰塔水利遗址,西寺 秃尾河鱼龙变化大桥遗址(石壁存清末陕北名儒方镜堂题刻“化险为夷”榜书)等。这些遗址遗迹的文化内涵和待解之谜各具特色,如红字沟的摩崖石刻有擘窠大字四,道光县志称其非籀非篆,如画如影,人不可识。有人据此推测极有可能是远古文字或岩画一类遗存。

  

 

  高家堡万佛洞

  

 

  千佛洞

  ●高家堡城及四山庙宇据传说,高家堡城明正统以前在镇东塬上,即志书所载弥川县治所。明正统四年(1439),陕西巡抚陈镒择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处的永兴川开阔地的高家庄构筑堡城,以庄名堡,移民实边。时属葭州领辖。成化巡抚余子俊、万历巡抚涂宗浚、清乾隆葭州知州祖德宏都有修葺。乾隆二十七年(1762)拨归神木,复经知县方万年续建。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砖石包砌,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环城女墙整饬,垛口齿列,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而置。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中央建中兴楼骑街分野,十字街与棋盘巷互相钩连,石板墁街,字号林立,垂柳掩映。明代建有楼铺15座,烟廛千户。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其建构具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时人雅号“小北京”。著名的四合院有东街韩氏院,东头道巷扇门院,东二道巷张氏院,同心巷张氏院、刘氏院、杭氏楼院、李氏楼院,北巷李氏院,西街韩氏院等。其建筑格局有“丹凤亮翅”、“八卦扶鸾”、“太极两仪”等称谓。所用砖、瓦、木、石雕绘极尽工巧,遗韵至今不逊。衙署建筑屡多废置,明清两代先后有都指挥署、参将署、都司署、阜益仓署、驿正站署等官邸。2004年,高家堡古城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升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堡古庙宇众多。城内中兴楼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字洞分街,二层重檐十字歇山顶回廊翘角楼阁,南伸两翼,券窑举阁,石阶勾连。楼建玉皇阁、日月洞、观音殿、老爷殿,骑街四洞三批三碹,分嵌石额,东书中兴楼、南书镇中央、西书幽陵瞻、北书半接天。顶楼北壁砖雕明人法书玉皇阁三字,笔力遒劲。旧时楼上匾额楹联极多,四面额匾皆为集古法字精雕而成,有“紫气东来”、“夕阳西照”、“北极呈祥”、“南官毓秀”等巨匾,异彩纷呈。东西两壁分嵌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琉璃画。以中兴楼为南北中轴线,北城墙突一方墩,洞门石额榜书“映北辰”,上建二层重檐歇山顶三官殿一座。城内侧近建白衣殿一座;侧东建财神庙一座,并戏台、配殿、券棚等。南城门内侧石洞骑街,上建戏楼一座。东南城墩建魁星楼一座,下窑上阁,木雕神像,有机关可使神像腾挪。东二道巷建地藏庵一座,前庵后殿,殿脊佛塔,地狱诸神俱有本位。城东北处建城隍庙一座,重门三进,前庭后宫,泥塑、木雕神像及彩绘壁画均极精妙,匾额楹联尤为丰富。道光县志说该庙“神极灵应,相传前代每有边警,先期钟鼓自鸣”。民传康熙驾幸高家堡时感其灵异,敕封“灵应侯”,晋秩“三品正堂”,赐着冕旒衮服,十六抬黄轿,半副仪仗执事。因此,“城小神灵大”又成当地美谈。城隍庙对南临街处建戏楼、木牌坊各一座,侧建五道庙一座。西街建上帝庙一座,殿阁宏伟,庭院深广,民国间改办为学校。西门处建大兴寺(俗称西门寺)一座,计有天王殿、韦陀阁、弥勒龛、钟鼓楼、禅堂、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大雄宝殿横窑起脊,侧开三门,环廊抱厦,顶建藏式法相轮白塔一座。该寺戒规森严,僧众多精于修为,亦不乏高僧大德,明清两代享有盛名。

  城外庙宇、石窟有:东山龙王庙建筑群一处,老爷庙建筑群一处,文昌庙建筑群一处,马王庙建筑群一处,姑姑庵建筑群一处,千佛洞石窟群一处,万佛洞石窟群一处。这些庙宇多古柏苍松,一树擎空,远望如云,躯干粗壮处两人难以合抱。旧存许多匾额法书、经典绘塑和铜铁造像,向为远近士人所推崇。老爷庙“山河永固”、“人伦之至”及王兴绝笔“威灵威圣”等石刻、木匾最为精妙,人称“神品”。千佛洞、万佛洞均为断岩凿成,开窟宏深,因石造境,满壁佛像排列有序,施朱着彩,千佛千面,藻井则穹窿而弓,祥云瑞兽,丽景缤纷。该两处洞群历史久远,明万历间题刻即称为“千年古窟”,有关专家则赞之为“陕北地区石佛窟之冠”。万佛洞凿有天然石柱两根,四面八棱,造像层叠,有神工鬼斧之妙。洞外斩岩为廊,雕窗缕檐,物事如新,二岩柱并峙擎顶,上覆重檐两滴水,下存明清石刻“须弥胜景”、“别开天地”、“小江南”及对联、辞、诗多处,书事各有千秋。洞顶建石佛塔一座,高三米余。1998年清理淤积乱石时挖出窑殿一孔,内存菩萨塑像一尊。独木为柱,上托莲花,菩萨倚身侧坐,一腿半立,一腿盘膝,左膊凭经箧,右手横立膝,容颜清纯,意态闲雅,衣饰敷色无不曼妙生动,眉宇间满溢丈夫气象,当属自在观音无疑。可惜不久即为窃贼盗去头像和右臂,考察专家看后无不痛惜,并据造像风格推测,其年代当在宋以前。东南兴武山石窟庙群一处,绝壁开窟,峰巅巨石围筑小包城一座,暗洞石栈勾连上下两院,建有真武庙、老君殿、玉皇阁、三官洞、古佛洞、三霄洞、药王殿、东西配殿、钟鼓楼、戏台、山门、僧会房等。山腰石壁题刻较多。清王兴的“塞北蓬瀛”四字字大逾丈,间架雄浑,笔力俊迈。山岩侧西劈凿神道,自山下砌阶联贯,通天彻地,四望凭虚,阶窄仅容半足,攀援处扪心碰鼻,如登天梯,其险不让千尺童。清李秀题额曰:“峻极天”。再南叠翠山石窟庙群一处,峭壁千寻,石栈暗洞串联石窟数处,近瞰尾水,远望长城,山色苍翠,天风浩荡。古为著名道教圣地,建老君窟、碧霞洞、眼光洞、送子阁、斑症阁及观音殿、会窑、山门、神道等,尤以精妙的壁画著称。清末解殿明(环则)所绘“醉八仙”等佳构享有“神来之笔”的美誉。该山石刻题留极多,传有古碑数通,对高家堡的历史追述甚详。现存“石麟果降”等题刻,书事精微。山巅巉岩突兀,三面凌空,有古城寨一处,东北通径处斩石为堑,势成天险。寨内庐舍、贮水设施俱全,并有一石洞与绝壁诸窟贯通,构成主体防御体系。此寨建构年代久远,传为北汉杨继业屯兵处。民国间国民党曾以重兵驻防。山下平川古称弥川、杜胡川、飞鸦川、永兴川,为高家堡通行大道。以中兴楼、三官楼、南城门箭楼、弥勒寺(南门寺)为中轴线,骑路券洞台一座,上建回廊大殿,南塑立马关公,北塑倒坐观音,人称二里半洞庙。旧有民国陕西书坛三杰之一双山堡李棠(另两杰为于右任、王雪樵)题留“飞霞”、“叠翠”二石额分嵌南北洞门,笔意酣畅。该庙扼南北要冲,左依叠翠山,右揽龙泉山,前映秃尾河波光,后枕天渠涧溪流,绿柳荫蔽,町畦如画,有高家堡南大门之誉。涉秃尾河而西建有西寺观音殿。该处另有汉代火神庙遗址。傍北滨河处一山陡起,昂首天表,尾水为之洄环。此山即为龙泉山,因石涧有醴泉喷涌,鱼饮化龙而得名。明成化七年(1471)依山建龙泉寺,殿庑宏峨,现仅存遗址并建寺古碑一通。碑文对高家堡的历史及明长城延绥镇的军事架构有独特的见证价值。山顶建道观一处,明、清、民国间均有续修,渐成三教诸神共处之所,乡民亦以“龙泉寺”呼之。计有三教殿、吕祖殿、文昌殿、魁星楼、观音殿、韦陀阁、三皇阁、三官阁及山神土地、大仙阁等建筑。侧北悬崖开凿石窟群一处,暗道勾连,势极险峻,为军事防御崖寨。西北老虎沟古称“虎峪”,明以前开山凿窟,建二黑龙王神庙一处,现庙窟完好,戏台的石雕栏板和台基犹存,所刻简述文字足以为证。城北永利河南岸建河神庙一处,北岸张家湾建大黑龙王庙一处。南城门外侧东建弥勒寺一座,殿宇齐整,绘塑典雅,有牌楼、钟鼓楼、山门、天王殿、弥勒殿、祖师殿、伽蓝殿、观音殿、罗汉堂、大雄宝殿等建筑,十八罗汉拜观音群塑神彩飞扬,传为一绝。铁铸双狮和旗杆纹饰华美,精巧绝伦,公认为古堡双宝。

  高家堡城内外牌坊建筑星罗棋布,雕梁画甍,翘角飞檐,联制书绘,古朴典雅,素以“三十六营堡之冠”称雄延绥镇边塞。计有石雕牌坊6座,木雕牌坊3座,碑庐2座。分别为:东街城隍庙木坊,南北向,四柱三间,建构精巧,气势巍峨。东街木坊,南北骑街,四柱三间,系明季建筑,古意苍拙。东二道巷口康氏贞节石坊,南北骑街,四柱三间,雕刻精妙。南街宋氏贞节石坊,东西向,四柱三间,构砌、书事俱佳。西街明舍余郑维叙妻闫氏贞节石坊,南北骑街,四柱三间。西街上帝庙石坊,东西骑路,四柱三间。南门外弥勒寺木坊,南北向,四柱三间。东门外老爷庙石坊,东西向,四柱三间,前有石狮一对,依山雄峙,气度恢宏。灰窑山“王氏佳城”石坊,东西向,二柱擎顶,临渊望河,构造峻朗,刻绘挺拔。东门外大小碑庐各一座,分别为“父子忠烈坊”和“田公节义坊”,侧立“光禄大夫”、“龙虎将军”巨碑,均系明代建构。

  该镇二水绕城,四山环护,风物灵秀,景色如画,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道光县志以八景胜况予以概述,即兴武横云,幽陵积雪、石洞风清、巉岩烟淡、平沙落雁、尾水浮鱼、南堤春柳、西峪秋葭。民间流传的景观则有千洞万佛、长城吊古、兴武晨钟、飞霞叠翠、西寺凌云、秃尾关渡、龙泉渴饮、宝塔濡墨、平沙落雁、天鹅翔集等。另有人说该地“北有古长城,东有女王城,南有永兴川,西有六月景,中间座落的像是杏花村”。

  

 

  中兴楼南侧

  ●兵防要塞 高家堡扼南北要冲,锁长城边维,进捣河套,据屏河东,左右犄角榆神,纵横咽塞秦中,一直为军事重镇。明季先后委派副将、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参将、游击戍防,驻守兵丁1600余人,马骡驼1100余匹。当时,河套蒙人每多侵扰,烽火相望,战衅频仍,阵亡于役的游击以上将佐即有10余人之多。清入关,蒙汉一统,边患稍息,遂次第改置游击、守备、都司坐镇,兵员减至几百人。民国间,国民党以整团军队及补训营、自卫队盘踞,拥兵将佐有陕北保安副司令、榆林城防副司令等。1947年,解放军许光达部挥师围城,鏖战三天两夜,解放该镇。现南城外有明清校场、演武厅遗址,城内有都司衙门、阜益仓、驿正站遗址等。明延绥兵备副使刘余泽至堡巡防并观战阵操练后曾赋诗盛赞说:“战气高张虎豹符,汉坛敌忾卖夷俘。只今震叠皇灵远,试问单于近塞无。”又说,“雕弓玉剑紫金装,舍矢争穿百步杨,佩甲能驰玉骢马,英风妒杀羽林郎”。

  ●长城 境内古长城遗存极为丰富,魏、秦、汉、隋、金、明各代俱有修砌,镇东玉塔村古名魏塔,据该村古庙碑刻所叙,村因傍临魏长城墩台而得名。镇东牛沙墕至土王山一线,秦长城残址绵延4公里有余,土垣石墙及障城墩基犹存。汉长城以秦长城为基础加以增修,同时构建内外障城及烽燧。今镇境长城线内外两侧均有古墩台散布。有的尚有壕堑、寨墙环护,构成独产的防御体系。隋、金两代长城俱以旧址续修。明长城建构雄宏,超迈历朝。所修大边、二边长城分南北两道横贯东西,中堑山湮谷,名曰“夹道”,为军防驰援通途。高家堡边口共辖大边长城21.5公里,墩台44座。延绥镇中路段长城自此开始,分设麻地楼汛、双柏树汛、麻地梁汛、张家水洞汛、东青阳岔汛、西青阳岔汛、七里庙汛、硬地梁汛、双谋梁讯共9个塘汛。

  ●商贸重镇 高家堡自古即为商贸集散重镇,北通河套,南接河东,物资畅阜,商事如流,人称“旱码头”。当地民众农商并举,长于营谋,旧谚说:“若要富,买卖带庄户”。明清至民国间,该地商事以盐碱、皮毛、铜铁制具、茶叶、烟土为重。明末清初的盐碱业极度兴盛,有“十六家盐行半座城”之说。《延绥揽胜》说该地盐碱皮毛生意利息畅旺,年营业额有60多万元银币之巨。同时,各地边商在此购买茶烟、布匹、日用百货赴蒙古各旗贩卖,数量之巨,难以估计。据一些古庙碑刻所录,明清间有各色商事字号百余家、当铺4家、钱庄1处。清末,巨商宋宪宇已开始发行银票,名叫“帖子”;韩士恭创办瑶镇碱厂,首开陕西化工企业先河。其时,以“杭(营边宿富杭荣)、韩、彭(儒商彭鹤年)、宋”为代表的老“四大家族”形成,财势纵横,称雄塞上。民国间,新“四大家族”刘(大荣)、寇(瑞生)、亢(万里)、张(子英,国民党二十二军伊东游击纵队代司令,驻堡兼商)崛起,农商兼营重实业,如日中天。刘、寇、亢创办的马莲河“三盛长”碱厂,生意之隆,冠甲一方。解放后,该厂成为陕西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文教卫生 高家堡自古即有重文崇武之风,私塾公学,遍布城乡,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清中叶至清末,已知的中榜及第的有文武进士3人、文武举人5人、拔贡3人、中式监生15人、贡生3人、文武秀才及庠生70余人。名儒杨如柏、彭行之、黄琮、方镜堂、刘培英、杭锡龄,名将高崇礼、李映邦、李如元、张静波,名宦王安国、裴宜丞、李复初、高子尊,名书法家王兴、李秀、杭熙龄,巨商韩士恭、寇瑞生等皆为当时闻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四年(1915)创立神木县第二高等小学校及女子学校,倡行新学,开授英文、地理、自然、算学等科目,校有清誉,人才济济。留美学子、博物馆学家韩寿萱,北大学子刘大智、李复初、王直卿、高子尊,上海大学学子刘文蔚,国家八大名医之一杭逢源,保定军校学子张少波,黄埔23期学子张志明、高登峰,抗日军政大学学子石鸣、杨和、刘磊、王晖,革命先驱史仙舟、刘文蔚、张秀山、李登瀛、王治歧、刘志健等皆为该校所培养。

  高家堡医药之风昌盛,清末民初立有大小药铺医馆10余家,其中的仁寿堂、万和堂、太和堂较有名气。名医有杭鹏龄、杭澍堂、李秀、李如春、王佐、李建祯、郭允中、何成忠、韩体元、呼子安、王直卿、郭维一、杭继承等。

  ●革命传统 高家堡人事雄豪,民多不畏强暴,敢于抗争。同治七年(1868)正月,回民起义军破城仇杀,群众奋起反抗,悲壮之情至今传颂。光绪末期,陕蒙边界纠葛连绵,绥蒙当局派员据占境北诸地。堡人裴兆星等人联络沿边各县士绅赴省进京,据理力争,终获胜诉。同盟会会员裴宜丞、方镜堂、刘培英等致身民主革命,引领时潮。宣统三年(1911),堡人马红红、高秀头、刘澍堂等人组立洪汉军举事,赶走都司袁顺安,夺印摄政,光复本境。民国二年(1913),当局借禁种罂粟之由,课罚奇酷,该堡民众及西沟神团信徒揭竿而起,杀死知县刘万清、榆林禁烟委员尤仲容等10多人。民国五年(1916)三月,卢占奎匪众攻陷堡城,群众殊死抵御,死伤惨烈。民国末期,抗捐抗税,揪斗贪官劣绅,响应北伐战争,反对封建礼教等运动此起彼伏,革命风化遍及城乡。

  1927年,中共高家堡支部在“二高”小学成立,拥有党员10多人。在此前后,本籍共产党人刘文蔚、史仙舟、刘志健、王治歧等人分别参与了3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渭华暴动、神府苏区创立、山西平定兵变等重大事件。同时,高家堡支部亦先后配合南乡革命武装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为神府苏区及神府人民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一大批本籍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和贫苦农民投身革命洪流,沃血南北,死志不渝。

  保护和开发

  综前所述,我们可以对高家堡这一历史文化名镇有个大致的了解,但即使是大致的了解也肯定会激起有识之士对她的保护意识和开发念头。据实所知,该镇的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是十分堪忧的,有的已被破坏,有的正在遭遇人为的和自然的双重肢解,如不及早采取有力的措施,用不了多久,这笔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便会烟消云散。真那样的话,我们必将愧对前人,愧对后人。为了保住日益颓败的风景,近年来,地方贤达也曾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地对部分景观做了些修补,但因资力不济,所做自然十分有限,加之热心者缺乏应有的文物常识,修补的同时难免发生二度破坏,粗俗滥造,随意歪曲等问题,所以,通过行政手段和社会专门力量重建历史文化名镇已是势在必行。

  作为陕北四大名堡(另三堡为镇川堡、瓦窑堡和安边堡)之一的高家堡,集军事、商贸、文化、交通重镇于一体,其山川形势、城池架构、古建民宅、风土人情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其历史风貌、文化积淀的蕴藏和存留无疑也是首屈一指的。作为长城要塞的袖珍城堡,该镇具有北京、西安、平遥等古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内涵,保护和开发的潜力与价值十分明显。这一特点已经引起外界注意。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陕西电视台、万里长城考察组先后前来考察,赞赏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保护和挽救的动议也极其迫切。目前,该镇正在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按照该项目要求的文化型、商贸型、军事型、堡塞型、寺庙型、古建型等八个类型来看,具备其中任何一款即有可能获得资格,而高家堡几乎同时兼具各类型条件,应该说获取“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是有足够资格的。由此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

  有效地开发利用该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应遵循 “尊重历史,注重内涵,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多方筹资,共铸精品”的思路积极展开。

  一是政府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将该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列为建设文化大市的重点工程。

  二是应成立专门建设领导机构,配备各专业人材,制定整建方案,拿出历史文化依据,筹资融资,全面领导项目建设。整理资料,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格。

  三是积极向外联合,引进资力,建设明清型影视文化基地、远古部落村、古边防要隘带和宗教旅游与休闲度假胜地。

  四是沿神佳公路等路段开辟米脂李自成行宫——佳县白云山——高家堡历史文化带——锦界工业园区——红碱淖——成吉思汗陵黄金旅游线路。该线路融黄土高原、大漠草原、蓝天湖海、能源基地及历史文化景观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品位与魅力。

  开发和保护高家堡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功贯古今、泽被千秋的文化事业,也应该成为我们建设文化名镇、文化大县乃至文化大市的一项重要内容。